離地球最近的星星
發布日期:2018年06月06日08時32分 只有三星級,半人馬座阿爾法星,南河和天狼星一樣,都是中最近的20和20耀眼的明星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大多數相對較近的恒星比太陽更暗,在沒有望遠鏡的幫助下看不見。相比之下,一些知名的亮星勾勒出的星座有視差小到0.001“的限制值,因此遠遠超出幾百光年距離太陽”距離 最明亮的恒星可以在很遠的距離看到,而本質上微弱的恒星只有在它們相對接近地球時才能觀察到。
盡管最亮和最近星星的列表只涉及極少數的恒星,但它們仍然可以用來說明一些重要的觀點。列出的星星大致分為三類:(1)巨型恒星和超巨星,其尺寸為數十甚至數百個太陽半徑,且平均密度非常低 - 事實上,比水小一個數量級(每立方一克厘米); (2)尺寸范圍為0.1至5太陽半徑,質量范圍為0.1至大約10太陽質量的矮星 ; (3)白矮星的質量與太陽的質量相當,但尺寸與行星相適應,意味著它們的平均密度比水的密度高數十萬倍。
這些粗糙的恒星群符合他們生活史中的 階段(見下文進化的后期階段)。第二類是所謂的主序列(見下面的 Hertzsprung-Russell圖),包括主要通過將氫轉換成核心中的氦來釋放能量的恒星。第一類包括已經耗盡了核心中氫的恒星,并且在核心周圍的殼內燃燒氫。白矮星代表了一顆典型恒星生命的最后階段,當時大部分可用的能量來源已經耗盡,恒星變得相對暗淡。
大量的雙星,甚至多個系統是值得注意的。這些恒星系統的尺寸與太陽系的尺寸相當。附近一顆恒星中的一些或許多許多隱形(或非常暗淡)的伴星可以通過它們對主恒星的引力作用而被探測到; 這個看不見的成員的軌道運動導致可見恒星在其空間運動中“擺動”。一些看不見的伙伴已經發現質量在0.001以下的太陽質量或更小,這是在行星范圍內,而不是在恒星范圍內。目前的觀察表明,它們是真正的行星,盡管有些只是極其昏暗的恒星(有時也稱為棕矮星)。盡管如此,一個合理的從這些數據中得出的推論是,雙星和行星系統是由類似的演化過程形成的。